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一片乡愁一碗面

    信息发布者:大红袍花椒
    2024-04-19 06:44:18   转载

    提起延安城里的面食,种类多得可以说一段小贯口。单是“有名有姓”、粉丝众多的面食就有四大碗儿:川云酸菜面、刘定胡辣面、甘泉炝锅面、南泥湾香菇面。这些都是多少年来经得起市场洗礼且深受大家喜爱的面食,其中以南泥湾的香菇面最为小清新,名气也最大。毕竟,南泥湾不仅是延安的南泥湾,更是中国的南泥湾。

    图片


    从延安市区出发,驱车40多分钟就能来到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南泥湾。像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民歌所唱:“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1941年春,随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进驻,这片荒芜之地唱响了军歌。在艰苦岁月里,南泥湾的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身背钢枪、手握镢头把“烂泥湾”打造成了“好江南”。由此而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也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了南泥湾,车不要开太快,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一片风景。因为空气湿度大,生态环境好,南泥湾的温度比市区能低上几度,周末假期,扶老携幼,湿地公园喂喂鸽子歇歇脚,党徽广场合个影,大生产纪念馆走走看看,所谓触目即绿,俯仰生香。美景美食从来都是自成一体,不可或缺。玩累了,乏了,如果再能品尝美味就不虚此行了。

    图片


    让人唇齿留香的南泥湾香菇面

    中午时分,漫步在南泥湾街头,各家香菇面馆食客满满。双色丸子配清汤,香菇肉片碗里放,再配上木耳、海米、芝麻和葱蒜,在时下浓辣的川系美食称霸一方之际,香菇面像一股清流,色淡汤清,却异常鲜美,吸溜一口面条,筋道滑爽;浅尝一口浓汤,唇齿留香。主料虽是面条,但其精髓在于汤底,在于浇头,在于臊子。恰巧,这浇头汤底是香菇面最费工夫的地方。

    在陕北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本地人年节最重要的美食就是炸丸子、排骨了。各色香料腌制好的肉馅,高温炸透,焦黄酥脆,程序复杂,成果美味,配得上对年节的尊重。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在夜半时分被叫醒,咬一口油汪汪刚出锅的炸丸子,满嘴留香。那一口丸子,便是我记忆中“年”的滋味。

    图片


    南泥湾香菇面里的“双色丸子”

    油炸丸子常吃,水汆丸子,却是香菇面里的特色,也是陕北人不曾品尝过的滋味。不同于油炸的焦香,水汆丸子嚼起来更有弹性,也更清爽。交错品尝,可以体味两种原料相同,却因做法的不同而产生区别的美味。这么聪慧的搭配,可以说是一项发明创造了!不禁让人想探究,创造这碗香菇面的人,当初到底是怎么一种想法,怎样的渊源之下,让他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

    位于南泥湾正街的“南泥湾李冲家香菇面”正是香菇面的创始人,李冲老先生的小儿子李瑞强开的。据李瑞强讲,父亲李冲祖籍广东中山,是一位广东人。广东人?怪不得!怪不得口味清淡(本地人口味比较重咸辣),怪不得会用做牛肉丸的方法汆丸子!怪不得知道配以海米虾米做高汤提鲜。原来这一碗小小的香菇面,香得是南北口味大融合。

    逝去的老先生来延安的时候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兵娃娃,他在四十年代随部队到达陕北,参与到大生产运动当中。由于广东人爱吃,会吃,能琢磨吃,还在部队的灶房做过饭。随着战争的结束,部队的撤离,李冲被分配到姚家坡农场,随后在延安结婚生子,安定了下来。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1988年,家中有四个儿子的李冲迫于生活压力开始创业。因为当地人爱吃面,他就寻思着开一家面馆。虽离家千里,但记忆里儿时的味道从不曾忘却,他用广东人做牛肉丸的方法手打丸子,一半水汆,一半油炸;用广东惯用的炖汤配料和手法来调配高汤,加上本地野生的菌菇,和好软硬适中的手工面,就这样,李冲研制出了南北结合,风味独特的“香菇面”。

    据南泥湾当地的老人回忆说:“南泥湾农场灌渠上、农场大礼堂对面的四间门面房,那个香菇面让人忘不了。老李的手艺没有人能超越,老李掌勺的那些年,我常一吃就是一大一小两碗香菇面,俗称‘一主一挂’。”就这样,口味制胜的“老李家香菇面”火了,几乎每个吃过香菇面的人都成了回头客。有个外地的记者吃过后专门为香菇面写了一篇报道,南泥湾香菇面从此在全国扬了名。李冲凭着一己之力,让南泥湾和香菇面产生了联结,它们的互相成就不亚于遍地生花的重庆小面、湖南米粉、西安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

    图片


    1993年左右,李冲在“老李家香菇面”前留影。

    距李冲开第一家香菇面馆已过去了30多年,但人们对香菇面的喜爱丝毫没有减少。不少老百姓在他们的带动下,也开起了香菇面馆。现如今,这碗面已逐渐走出南泥湾,响名陕北地区,甚至在全国的面食文化中占了一席之地,与南泥湾的故事一起传向了远方。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东娃小李估计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会在延安这片土地扎根。他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回去,却把对家乡的思念、养家的责任,融合在这一碗面里。不知道如今香菇面馆的传承人李瑞强在闲暇之余,尝一口自己做的香菇面,会不会有一瞬间,想起为家庭奔波创业的老父亲为弟兄几个捞面的场景?就像1988年的一天下午,忙完店内事物的李冲,喝一口浓汤,想起远在广东的亲人,想起那口记忆中的味道。

    虽没有去过中山,却也一直向往广东的美食美景。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带着孩子去广东中山走一走。街道小巷里,遇上一碗有海米有肉丸的清汤面,让他品尝一下这个和他喜欢的南泥湾香菇面有什么区别,然后告诉他,这里就是发明香菇面的那位老爷爷的故乡。是他在战争年代奔波辗转却回不去的故乡;也是太平盛世,幼小的你随时可去的他乡。

    这碗面,是广东那个兵娃娃的乡愁。

    也是延安长大,奔赴祖国各地延安娃的乡愁。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