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梁秋燕》与高塘

    信息发布者:大红袍花椒
    2018-01-21 17:18:38   转载

        “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看了《梁秋燕》,打倒老封建;看了《梁秋燕》,媒人靠边站;看了《梁秋燕》,恋爱有经验。”这几句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梁秋燕》一剧的演出效果。《梁秋燕》创作于高塘,首演于高塘,是高塘这片沃土上绽放的艺术奇葩,值得我们备加惜,《梁秋燕》也是高塘的一大品牌,彰显了高塘地区浓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


    ↑周总理接见眉户《梁秋燕》剧组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李瑞芳

    《梁秋燕》与高塘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来,迷胡现代戏《梁秋燕》载誉戏曲界,蜚声海内外,半个多世纪盛演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厚爱,戏迷们纷纷称赞:“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但是这部经典剧目创作源于何时何地却鲜为人知。其实,《梁秋燕》诞生于华县高塘地区,写的是高塘人,说的是高塘事,展现的是高塘地区风土民情。它是高塘地区的品牌与名片,成为外界认识高塘了解高塘的窗口。

      迷胡名戏《梁秋燕》,起根发苗在高塘


      1953年,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选择对象。为了配合新婚姻法的贯彻执行,省上派了宣传队分赴各地进行宣传。黄俊耀先生带领的宣传队经由华阴到达华县高塘塬区,住在高塘中学内。


      由于刚解放不久,高塘地区还遗留了许多包办买卖婚姻,家庭夫妻感情不和,妇女在家中受打骂遭迫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青年妇女纷纷向政府控诉自己的悲惨遭遇,请求区政府为她们解决问题。经过调查,召开了群众大会,当场宣布解除了13对包办买卖婚姻,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对象。家住北村梁崖的梁梅叶深受包办买卖婚姻之苦,其父梁金胜为了把女儿嫁给董家,梁梅叶坚决不从,遭受父亲毒打以致胳膊受到重伤。梁梅叶跑到区里哭诉。区长东生祥见此情景,马上带上梅叶到梁家,严肃批评了梁金胜,并向其宣传新婚姻法。梁金胜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不再干涉女儿的婚事。


      宣传队的同志对梁梅叶十分同情。黄俊耀先生突然萌生了用戏剧宣传新婚姻法的想法,于是他就着手创作剧本,戏名就叫《梁秋燕》,以梁梅叶第二次抗婚为主线,她不愿与董某结婚,与农村青年春生自由恋爱,被父亲打骂,最后在区长的调解下问题终于获得解决为主要情节,反映了广大青年反对封建买卖婚姻,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和要求。


      戏剧在创作中边排练边修改。没有演员,就在学生中选择,高塘中学许多学生都参与了排练。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排练后,在高塘镇会馆对面的戏楼上举行首场演出,这次演出在高塘塬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群众夸赞这出戏演得好,说的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十分切近群众的生活。


      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这出戏就在各乡村巡回演出,先后演出了数十场,几乎场场爆满。有许多人为了看戏,甚至摸黑跑几十里路。观众兴奋地说:“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看了《梁秋燕》、婚姻有主见、自由恋爱、再不兴包办。”一台《梁秋燕》,在高塘塬上流传了数十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后来,省戏曲研究院迷碗团闻讯,对这部戏进行改编重排,在省城演出,接着又流传到全省各区县,在各地又一次引起轰动。现在,各村婚庆搞庆典,家家必然要放《梁秋燕》,这出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婚礼进行曲”,那欢快婉转的曲调时时在耳边回响。60年来,《梁秋燕》这出戏让人百听不厌,盛演不衰。



    ↑《梁秋燕》饰演者李瑞芳(中)和梁秋燕原型梁梅叶夫妇



      隐迹乡间数十年,千寻万访始出来


      《梁秋燕》这出戏一路走红,几十年来历演不衰,可是,戏中“梁秋燕”的人物原型——梁梅叶老人却被人们忘记了,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经过走访许多当事人和见证人,终于让她浮出了水面,回到了人们的记忆里。


      1999年,我们根据一些知情人和当事人的叙述,得知“梁秋燕”的人物原型——年已六十多岁的梁梅叶老人就在高塘镇朱张行政村。梁梅叶一生有三次婚姻经历:第一次嫁给了高塘南堡的庞某,因为感情不和,不久就分开了;第二次是经她干爸侯某介绍,将其嫁给吉河村东窑子的董家,由于她坚决反对去董家,被父亲梁金胜多次毒打,以至胳膊被打成重伤;第三次经人介绍,自由恋爱嫁给了朱张村的理发匠东京奎,一家人就靠东京奎理发挣钱度日。


      在东生祥等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梁梅叶家,她家三间厦房和一眼土窑。她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出嫁;三个儿子都是弱智人,只会出力死做,至今都没有成家;她和老伴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写了一篇《寻访今日“梁秋燕”》的稿子,详细介绍了梁梅叶的婚姻经历和她家现在的困境,向省城各大报纸投稿,当年9月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农民报》、《各界导报》、《民声报》等10多家报纸采用。报道刊出以后,引起轰动。我们又复印了许多份,分别投向陕西电视台、渭南电视台、华县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县慈善协会等单位,引起了各方的特别关注。省戏曲研究院迷碗团《梁秋燕》中梁秋燕的扮演者李瑞芳和梁老大的扮演者吴德多次到梁梅叶家探望,并送慰问金500元;时任华县县委书记薛东江带领县民政局、县妇联、高塘镇党委、镇政府以及朱张行政村负责人多方进行会商,为她家建新房,经过几年努力,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新平房,改善了她家的居住条件。省电视台多次对她进行采访报道;西安几家大医院把梁梅叶接到西安,免费为她治好了病,还给她买了新衣服。“梁秋燕”的复出又一次在高塘地区引起轰动。


    ↑习仲勋,邓宝珊,张治中,李先念,李济深观看《梁秋燕》后合影



      剧中诸多“高塘元素”,凸显当地风土民情


      《梁秋燕》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高塘塬区找出原型。主角“梁秋燕”就是家住高塘北村行政村梁崖的梁梅叶,“梁老大”就是梁梅叶的父亲梁金胜,“春生”就是家住朱张村的梁梅叶现在的丈夫东京奎,“侯下山”就是她干爸——家住东阳北侯村的侯某,“二嫂”就是当时区上的妇女干部——家住里寺何家村的何某,“区长”就是当时的区长东生祥,“区文书”就是家住东阳魏家原的魏思良,“董学民”就是家住东窑子村的董某。我们当时采访时,这些人都健在,他们都提供了许多证据,讲述了许多有价值的细节,为我们的调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戏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和村名大都确有其地。戏中说董学民的村子叫“董家湾”,就是现在高塘镇吉家河行政村的一个叫东窑子的小村庄,这个村子紧邻塬边,当时只有十多家人。


      戏中人物的语言都是高塘地区的方言俗语。如二嫂问梁秋燕对春生的态度时,秋燕说:“彼此都有些意思,可一满没说过么。”二嫂说:“再甭吝咧些,不说了拉倒。”还有二嫂对春生说:“再甭脊背咬了抓腔子,我早都看见了。”侯下山退彩礼时,梁老大说:“不是二十万元么,咋成十八万元了?”侯下山说:“你先甭急些,这两万元在我这里。”这样的话语在戏中随处可见,简直是贴上了高塘的“标签”啊。


      戏中好多情节都凸现了高塘地区的风俗民情。梁秋燕挖野菜慰劳军属符合当时的风俗。解放初期,高塘地区的农民以种田为主,开春锄麦地是主要农活,妇女挖野菜改善生活,梁秋燕挖野菜慰劳军属就是一种最朴素的表达方式。还有,高塘地区的定亲送彩礼以小麦为主,外加一些钱,如,梁秋燕定亲的彩礼是三石(音“担”,一石合10斗一斗是15公斤一石是150公斤)再加上20万元(解放初期货币,一万元相当于现在一元钱),梁老大因为家里穷,退不起彩礼,所以硬逼女儿嫁到董家湾。这些风俗都是高塘地区所特有的,具有浓郁的区域色彩。


      《梁秋燕》创作于高塘,首演于高塘,是高塘这片沃土上绽放的艺术奇葩,值得我们备加珍惜,《梁秋燕》也是高塘的一大品牌,彰显了高塘地区浓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大红袍花椒2018-03-17

    《梁秋燕》创作于高塘,首演于高塘,是高塘这片沃土上绽放的艺术奇葩,值得我们备加珍惜,《梁秋燕》也是高塘的一大品牌,彰显了高塘地区浓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